2010年1月2日 星期六

大腦的發育(二)—from “ 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otherapy ”

從嬰兒到成人,我們不斷的學習新的技能以存活在世界上,從牙牙學語到口齒伶俐、從肚子餓就哭到學會英雄有淚不輕彈,大腦在這當中產生了什麼變化?

我們在前一篇文章當中已經從「微觀」的角度中了解了大腦是如何從胚胎時期開始發育,並且在出生之後不斷的修飾,最後讓我們能順利的因應世界上的各種考驗。

但是,我們又是如何學到這些功能的呢?

出生時我們靠著「反射」而活

在我們出生的時候,雖然大腦的各個部位已經具體而微,但是在功能上,大腦皮質仍未成熟,只有腦幹以及邊緣系統這兩個地方的功能是完整的。

新生的嬰兒可以吸吮媽媽的乳頭、抓媽媽的頭髮、對著媽媽笑…這些都是經由漫長的演化之後,被保留在腦幹裡面的基本反射動作。以擁抱反射(Moro reflex)來說(也譯成摩洛反射或驚嚇反射),當嬰兒的姿態突然改變時,他會張開手腳,然後弓起背,試著想要「抱住」什麼東西。這種反射對於嬰兒的生存十分重要,若沒有這種反射,他便沒有辦法在重要時刻緊緊的抓住媽媽(或其他照顧者),便會在襁褓時期就被大自然所淘汰。因此留存至今的人類都有這種反射。

隨著大腦皮質的成熟,我們學會控制本能的反射

除了反射動作之外,隨著感覺與運動神經逐漸發展,嬰兒會試著使用全身來探索這個世界,我們可以看到他們手腳並用,揮舞著可愛的小短手。當某種動作給嬰兒帶來正向的回饋時,就會被嬰兒記起來,這種動作的頻率就會增加,而帶來負面回應的動作就會減少。

當嬰兒逐漸長大,大腦皮質的功能也會逐漸成熟。有趣的是,大腦皮質的功能許多都是「抑制性」的。也就是說,我們剛出生時是隨著本能而行動,隨著年齡漸長,我們逐漸學會如何去「克制」自己的本能。因此在阿茲海默症或大腦受傷的病人身上,我們會見到他們因為大腦皮質的功能喪失,又再次出現原始的腦幹反射。

以嬰兒的抓握反射(grasp reflex)來說,當我們把物品(例如湯匙)放到嬰兒手中時,嬰兒會反射性的緊緊握住它;但是這樣的反射會讓我們無法好好使用湯匙,因此當大腦皮質逐漸成熟,它會抑制這種原始反射,讓我們能夠優雅的透過拇指與食指來使用湯匙。

除了動作之外,情緒的控制也是相同的。在我們還是嬰兒時候,只要肚子一餓,感覺一不對,我們就會用盡全身的力氣放聲大哭;一旦吃飽喝足了,又會開心的笑起來,綻放出天使般的笑容。這種極端的情緒反應(變化快速、程度激烈)也反應了原始大腦的本能。隨著大腦皮質的成熟,前額葉的神經元逐漸將突觸延伸到邊緣系統與腦幹,我們也逐漸能控制這些極端的情緒;一開始還需要媽媽的安撫,後來逐漸可以自行穩定情緒。

黃金時期(sensitive period)

在大腦的發育過程中,不同的功能有其特定的發展時間,稱之為黃金時期(或敏感時期,sensitive period)。在這段時期當中,這種特定的功能會有突飛猛進的發展,如果配合好的話,這段時期的學習會有事半功倍之效。例如語言功能的大腦皮質會在兩歲到三歲這一段時間發展的特別快,如果適時給予適當的刺激,這部份的發育就會特別好。

對自我以及人際關係的概念來說,這段黃金時期是在出生的前幾年。如果在這段時期嬰兒可以有穩定的照顧關係,主要照顧者對於嬰兒的情感以及生理需要能作出適當的回應,那麼這個嬰兒比較能夠在未來建立起對自己的正面形象,以及人際關係是「安全」的一個概念,進而順利的融入這個社會。以神經科學的角度來說,也就是他的大腦皮質可以發育的好,順利的克制許多原始大腦的反射,例如情緒的衝動性,以及焦慮、憤怒等原始大腦(邊緣系統)代表的功能。

精神疾病與大腦發育的關係

以這個角度來說,許多的精神疾病雖然是在長大後才發生,但其實其遠因可能早在小時候就種下。也許是先天基因的關係,或許是造化弄人,在長大的過程中遇到不順遂的環境甚至身心創傷,以至大腦的正常發育受到阻礙。

了解這點並不是要去責怪環境或是爸爸媽媽,重要的是要接受這事實,才能以正向的態度去接受治療,無論是藥物治療或心理治療皆然。

(2010/01/03 初稿)

參考文獻:

  1. The Neuroscience of Psychotherapy. Louis J Cozolino. W.W. Norton & Company, Inc. 2002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